書架 | 搜書

明儒學案免費全文閱讀_經史子集、陣法、三國_黃宗羲_精彩無彈窗閱讀

時間:2017-02-18 07:01 /三國小說 / 編輯:浩哥
主人公叫陽明,心之,孟子的小說是《明儒學案》,是作者黃宗羲所編寫的歷史軍事、經史子集、法寶類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心無時不洞,獨正是洞而未形,有無之間,所謂幾...

明儒學案

小說年代: 古代

閱讀指數:10分

連載情況: 全本

《明儒學案》線上閱讀

《明儒學案》推薦章節

心無時不,獨正是而未形,有無之間,所謂幾是也。聖賢戒慎恐懼,正是於此處精一,此處精一即用處,就是和處,就是未發之中。

《六經》並不曾空空說聖人之心如何樣子,都在事上見他心。

上面蒼然,下面塊然,中間永珍森然,我此卻在空處立 。這空處是甚麼?都是氣充塞在,無絲毫空缺。這個是天,更向何處說天?知眼這空是天,知極四方上下,往古來今,渾是這一個空,一個天,無中邊,無遠近。亦知眼一寒一暑,風雨雷,我此耳目鼻四肢百骸,與一片精靈知覺,總是這一個空。生生化,世人隔形骸,分爾汝,隔藩牆,分比鄰,見得時,是剖破藩籬,即大家已登堯、舜、孔子、禹、 、顏、孟路上行矣。何由見得?收拾此心,到默處,即是天聰明,照破矣。故曰:“盡其心,則知知天。”

磨礱一番,乃見得一番,谦绦不認得是過處,今卻認得是過。

見得理一,又須理會分殊。不獨理會分殊,非聖門之旨,“見得理一”一言,亦恐未盡。學者若真實默識,得此,只要存,更無事。一片廣大的心,自然做出無限精微。

四時行,百物生,萬古是如此,這是於穆不已。即萬物觀之,發生一番,又收斂,收斂一番,又發生,何曾一暫止息?這於穆不已,是甚麼?是元氣如此。故元氣者,天之神理。先儒謂陽是氣,所以然者是理。陽形而下,太極形而上,謂有氣別有理,二之矣。

問:“何以五刑羡洞,遂有善惡?”曰:“人生而靜以上。純粹至善,觀四時行,百物生,豈容更說形生神發?五刑羡洞已非而無,靜而無靜,神理本隨所稟剛不齊,分數發出來,所以有慈祥、巽順、儒弱、無斷、佞、嚴毅、正固、隘、強梁,許多不同。故程子曰:‘善惡皆天理,謂之惡者,本非惡。’然神理本,元只是無而已。善學者約其情以復於靜,則剛之氣皆而復於中,聰明睿智中正仁義出矣。”

即是盡心,盡心是謂心無虧欠,心無虧欠,方說得心在。

二五之精,即是理;無極之真,元是氣。無極之真流行易,為二五之精;二五之精妙而凝,成男,坤成女,化生萬物。知二氣五行,與男女萬物,本自無而有,則知中正仁義之極,由靜而立,此圖書言不盡言之意。

有問“靜皆,恐落空”者,曰:“似賢輩且落空亦不妨。”

戒慎恐懼之念,時時不息,不待言行事見而有,謂之定,定即誠也。

戒慎恐懼,乃是定時一點真念,所謂主宰者是。

孝廉冀闇齋先生元亨

冀元亨字惟乾,號闇齋,楚之武陵人。陽明謫龍場,先生與蔣林往師焉,從之之廬陵,踰年而歸。正德十一年,湖廣鄉試,有司以“格物致知”發策,先生不從朱《註》,以所聞於陽明者為對,主司奇而錄之。陽明在贛,先生又從之,主濂溪書院。宸濠致書問學,陽明使先生往答之。濠談王霸之略,先生昧昧,第與之言學而已。濠拊掌謂人曰:“人痴一至是耶!”一講《西銘》,先生反覆陳君臣之義,本於一,以濠。濠大詫之,先生從容復理語。濠曰:“此生大有膽氣。”遂遣歸。濠敗,忌陽明者,借先生以陷之。逮至京師,榜掠不,科刀尉章頌冤,出獄五而卒。在獄與諸講說,使能忘其苦。先生常謂林曰:“贛中諸子,頗能靜坐,茍無見於仁,槁坐何益?”觀其不挫志於艱危,信所言之非虛也。癸未南宮發策,以心學為譏,餘姚有徐珊者,亦陽明之門人,不對而出。先生之對,與徐珊之不對,一時兩高之。而珊為辰州同知,侵餉縊,(時人為之語曰:“君子學則害人,小人學則縊。”)人稱之。所謂蓋棺論定者非耶!

《明儒學案》卷目上一卷 下一卷明儒學案

[清] 黃宗羲

卷二十九北方王門學案

北方之為王氏學者獨少,穆玄菴既無問答,而王字純甫者,受業陽明之門,陽明言其“自以為是,無益之心”,其趨向果異,不可列之王門。非二孟嗣響,即有賢者,亦不過跡象聞見之學,而自得者鮮矣。

文簡穆玄菴先生孔暉

穆孔暉字伯潛,號玄菴,山東堂邑人。弘治乙丑士。由庶吉士除簡討,為劉瑾所惡,調南京禮部主事。瑾敗,復官。歷司業、侍講、坊庶子、學士、太常寺卿。嘉靖己亥八月卒,年六十一。贈禮部右侍郎,諡文簡。

陽明主試山東,取先生為第一。初習古文詞,已而潛心理學。其論學雲:“古人窮理盡以至於命,今於命之原,習其讀而未始自得之也。顧謂有見,安知非汩慮於俗思耶!”又云:“鑑照妍媸,而妍媸不著於鑑,心應事物,而事物不著於心,自來自去,隨應隨,如過空,空弗礙。”又云:“中無分,別想何佛何老。”臨卒時,有“到此方為了事人”之偈。蓋先生學陽明而流於禪,未嘗經師門之煆煉,故《陽明集》中未有問答。乃黃泰泉遂謂:“雖陽明所取士,未嘗宗其說而菲薄宋儒。”既冤先生,而陽明豈菲薄宋儒者?且冤陽明矣。一言以為不知,此之謂也。

諭張弘山先生

覺字志仁,號弘山,山東茌平人。仕終華行郸諭。早歲受業於顏中溪、徐波石,踐,洞朗無礙。猶以取友未廣,南結會於山,西結會於丁塊,北結會於大雲,東結會於王遇,齊、魯間遂多學者。近溪、潁泉官東郡,為先生兩建書院,曰願學,曰見大。先生聞西講席之盛,就而證其所學。萬曆戊寅七月卒,年七十六。其論學曰:“耳本天聰,目本天明,順帝之則,何慮何營。”曰:“良即是知,知即是良,良外無知,知外無良。”曰:“人心不,無不時,而無,是名主靜。”曰:“真知是忿忿自懲,真知是鱼鱼自窒,懲忿如沸釜抽薪,窒爐點雪,推山填壑,愈難愈遠。”

孟我疆先生秋

孟秋字子成,號我疆,山東茌平人。隆慶辛未士。知昌黎縣。歷大理評事、職方郎中,致仕。起刑部主事、尚寺丞、少卿而卒,年六十五。先生少授《毛詩》,至桑間濮上,不肯竟讀。聞邑人張宏山講學,即往從之。因《尚書》明目達聰語,灑然有悟。鄒聚所、周訥溪官其地,相與印證,所至惟發明良知,改定《明儒經翼》,去其駁雜者。時唐仁卿不喜心學,先生謂顧涇陽曰:“仁卿何如人也?”涇陽曰:“君子也。”先生曰:“彼排陽明,惡得為君子?”涇陽曰:“朱子以象山為告子,文成以朱子為楊、墨,皆甚辭也,何但仁卿。”先生終不以為然。

許敬菴嘗訪先生,盈丈之地,瓦屋數椽,其旁茅舍倍之。敬菴謂:“此風味,大江以南所未有也。”先生大指以“心本自澄澈,有意克己,生翳障。蓋真如的的,一齊現,如如而妙自在,必克己而言仁,則宣何不以克伐仁原憲耶?弘山謂‘良即是知,知即是良,良外無知,知外無良’。師門之宗傳固如是也。此即現成良知之說,不煩造作,念即乖。夫良知固未有不現成者,而現成之,極是難認,此明所以先識仁也。”先生之論,加於識仁之則可,若未識仁,則克己之功誠不可已,但克己即是識仁。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復行也。仁絲毫不清楚,是不善,原憲之克伐怨,有名件可指,已是出柙之虎兕,安可相提而論哉!

我疆論學語

心無方無,凡耳目視聽,一切應皆心也。指腔子內為言者,是血之軀,非靈瑩之天君矣。

曾有一刻不時?地曾有一刻不應時?人心曾有一刻無事時?一刻無事是槁滅也,故時時必有事,亦時時未發。未發雲者,發而無發之謂,非可以有論也。

自聖學不傳,而善之旨晦。入聖無門,人是其見,雖盡洗滌,渣滓尚在,以故終盤桓,只在改過間。就其所造,僅以小儒而止。皆由“克去人,復還天理”之說誤之也。人無窮,去一,生一,去一年,生一年,終,終,勞苦煩難,何是清淨寧一時耶!來書雲“有病不得不藥”是也。有人於此,養其元氣,保其四肢,血氣和平,雖有風寒暑,不得乘間而入。使不保元氣,藥劑來,則精神耗,侵,因藥而發病者,相尋焉,終病夫而已,豈善養者乎?又云:“必有主人,方可逐賊。”此就多積者言耳。若家無物,空空如也,吾且高枕而臥,盜賊自不吾擾,又何用未來則防,既來則逐乎?此兩喻者,乃志仁之說,無之證也。

曾子之學,一貫之學也,此曾子作《大學》之宗旨也。故析而言之曰修也,正心也,誠意也,致知也,格物也,若名目之不同。而言之則一也。何也?自之神明謂之心,自心之發謂之意,自意之靈覺謂之知,自知之應謂之物。心意知物,總而言之一也。正者正其之心也,誠者誠其心之意也,致者致其意之知也,格者格其知之物也。格致誠正,總而言之修也。無二致,一時俱到,學無二功,一了百當,此一貫之也。

有本門,路無多岐,會以心,不泥文字間。原有本,利原無,端本澄源,則萬派千流,一清徹底矣,又何塵垢之染乎?

主事西川先生時熙

時熙字季美,號西川,河南洛陽人。舉嘉靖壬午鄉試,曆元氏、章丘學諭,國子學正,戶部主事,終養歸。歸三十餘年,萬曆庚辰九月卒,年七十八。先生因讀《傳習錄》,始信聖人可學而至,然學無師,終不能有成,於是師事劉晴川。晴川言事下獄,先生時書所疑,從獄中質之。又從朱近齋、周訥溪、黃德良(名驥。)考究陽明之言行,雖尋常瞽欬,亦必籍記。

先生以理於發見處始可見,學者只於發處用功,故工夫即是本,不當其起處。濂溪之無極而太極,亦是其起處,為談學之弊。堯、舜之執中,只是存心。明之識仁,猶雲擇術。以沙“靜中端倪”為異學,此與胡敬齋所言“古人只言涵養,言存,曷嘗言見本”,及晦翁“惟應酬酢處特達見本工夫”一也。靜中養出端倪,亦是方法門,所謂觀喜怒哀樂未發以氣象,總是存養名目。先生既掃養出端倪,則不得不就察識端倪一路,此是晦翁晚年自悔“缺卻平時涵養一節工夫”者也,安可據此以為學的?先生言“近談學者多說良知上還有一層”為非,此說固非,然亦由當時學者以情識為良知,失卻陽明之旨,蓋言情識上還有一層耳。若知良知為未發之中,決不如此下語矣。

擬學小記

人情多在過邊,此過則彼不及。格物只是節其過,節其過則無馳逐,始天則,故能止。良知,本止乃見。

義理無窮,行一程見一程,非可以預期定也,故但言致良知。

天命者,本然之真,是之謂,無所使之,無所受之。

輩以“不睹不聞”為刀蹄,是不睹不聞為,而睹聞非矣。下文何以曰“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”耶?竊詳此兩句,蒙上字來,則所睹所聞者也。戒慎不睹,其常睹,恐懼不聞,其常聞,只是常存此心之意。獨字即字,慎字即常睹常聞。無隱見,無顯微,天地間只有此,故曰獨;莫非此,故曰獨。

凡物對立,則相形為有二也。一而已,見即隱,無有見乎隱;顯即微,無有顯乎微。見顯隱微,物相有然,一而已,故謂之獨。

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既雲未發,豈惟無偏倚,即不偏不倚亦無。可見指其近似,但可言其在中而已。故中和之中,亦只是?許之義。

理只是一個,未發無形,不可名狀,多於下字影出之。如人以魄載,可指可名者魄也,所以多重下一字。忠,心也,忠無可指。可指者信與恕,事與行也,皆就發用處說。

喜怒哀樂,本元是中和的。

莫非天也。冬至祀天,祀生物之天也;夏至祀地,祀成物之天也,故曰:“郊社之禮,所以祀上帝也。”莫非天也,不言土,非省文。

為政以德,主意在德,則凡所施為,無往非德矣,若眾星之拱極也。

視吾以,觀吾由,察吾安,人無所匿矣。以此待人,是逆詐億不信。

“吾一以貫之”,貫,該貫也,言吾只是一。若謂一以貫萬,是以此貫彼,是二也。一而已,萬即一之萬也。

舜、禹有天下而不與,行所無事也。

(59 / 137)
明儒學案

明儒學案

作者:黃宗羲
型別:三國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7-02-18 07:01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洋湖看書網(2025) 版權所有
(臺灣版)

聯絡我們:mail

當前日期: